|
|
|
扬州港构建一流物流中心
新闻来源:扬州港口协会 http://yangzhou.chinaports.org 发布时间:2009/8/6 14:11:00
|
“当长江成为家门口的一条大河时,蔚蓝的太平洋也就近在咫尺。”一位扬州作家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扬州港如同一扇窗,引导着扬州迈向长江,走向世界。22年来,扬州港度过了蹒跚岁月,从百吨船、千吨船到今天万吨级以上巨轮靠泊港口;从港区半人力、半机械的作业到今天全部吊、装、运一体化;从以煤炭、砂石、粮食为主的散货货种到今天的钢木材、大型机电件杂货、集装箱货种,扬州港实现了一步步腾飞。
扬州港4号泊位配备45T集装箱装卸桥3台,堆场面积近17万平方米,先进装备为港口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运河时代”迈向“长江时代”
运河与长江的交汇,赋予了扬州特殊的航运枢纽地位,在扬州境内,河道纵横、港汊密布,内河共有航道184条,总里程达2292千米,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水运网络,水上运输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0年代后期,扬州的内河码头蓬勃兴起,拥有机械化吊装设备和长廊式的仓库,内河码头为改革开放初扬州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步伐不断加快,当扬州把发展的眼光投向海洋彼岸时,愈发感到需要一条走向世界的大通道,由此对长江有了新认识。扬州境内长江岸线长86.7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泊位深水岸线45.4公里,岸线平直、陆域宽阔,地势平坦,具备良好的建港条件。而且,扬州地理位置独特,作为苏北门户,向南直接接受苏南、“长三角”经济辐射,可承接东南与西北之间的物流转移,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扬州发展长江港口提供了经济腹地支撑。
1985年,国家计委批准建立扬州客运港,同时开工建设千吨级件杂货码头、1万吨级及1.5万吨级多用途货运码头,正式拉开了扬州发展长江航运的序幕。
1993年4月23日,对扬州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泼墨挥毫,亲笔写下了“扬州港”三个神采飞扬的大字,而如椽大笔的背后是长江扬州港已经正式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2004年3月,长江扬州港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进程,扬州港与中远太平洋集团合资成立扬州远洋国际码头有限公司,新建了3万吨级多用途、3.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与此相得益彰的是,扬州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项目的相继建成,一横十五纵公路网的覆盖,给近百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凹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大型企业看中扬州水陆转运的优势,纷纷来扬投资,扬州经济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立足港口做大集装箱物流
港口作为物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是水陆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枢纽,地理位置优越、集疏运条件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掌握着一定的物流信息,如果充分发挥其对各种物流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衔接功能,就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中心。
扬州港充分认识到依托港口发展物流的优越性,扬州港务集团董事长孙皋鸣提出了传统装卸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要结合自身实际,实行区港联动,延伸服务链,因地制宜发展物流。扬州交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扬州港务集团和远扬国际码头为中心,围绕港口这一关键物流节点,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
2003年9月,交通产业公司与扬州经济开发区开发公司合作成立了扬州市开港物流有限公司,总投资3600万,建设高站台仓库3000平方米,配置现代化装卸、监控设备。目前,该公司成为扬州港后方拆装箱、拼箱、保税仓储、海关查检、货物快速配送的中心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基地,这种港区一体化的延伸服务模式既提高综合物流效率,也创造了新的市场价值。
2007年6月,交通产业公司又与扬州新兴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投资7200万元组建了扬州新港物流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功能,依托新长铁路线和完善的城区道路网络,形成一个新的公路、铁路、水路联运物流平台。
在交通产业公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利用一类开放口岸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关配套物流业务,把开拓集装箱货运代理业务,打造船代、货代经营板块,作为交通产业公司发展的重要领域。
几年来,围绕港口集装箱运输业务,现代物流、货配中心相继成立,围绕船代、货代业务,国联公司、航华公司、中通华公司相继成立,各公司最终形成了各有侧重,各具优势,互助呼应的物流服务网络,在扬州港口物流园区和扬州公铁水物流园区奠定了领跑者的地位。
就在扬州铁路货运日益壮大之时,作为“水路”运输大军的扬州港也从中看到了商机。目前,扬州港已承接了扬州火车货站全部的装卸、运输货物业务。
据悉,扬州港专门设立的联运服务处已正式进驻火车货站。双方准备依托扬州货站和京杭大运河打造一个铁路、公路、水路联通的物流中心,以打破行业壁垒,降低煤炭等物资的运输成本,改善扬州市的运输结构和交通环节,同时也能为苏中地区及苏南、杭嘉湖地区提供一个大宗物资进出的新通道。届时,扬州物流将形成“南水北铁”的物流新格局。
随着扬州港的快速发展,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随着沿江省级经济开发区与国家出口加工区规模的形成,在扬州港的广阔后方人气旺盛、物流集聚、经济繁荣、商机无限。目前正在打造的扬州港物流园区,地处扬州港区后方,紧紧依傍省级经济开发区与国家出口加工区,规划占地三至五平方公里,基本框架包括运输、装卸、仓储、加工、包装、装拆箱、保税仓、出口监管仓库、物流企业群、配送中心等,是一个外向型、区域性的综合物流园区,目标定位是要建成长三角地区、长江中下游一流的物流中心。
进入“十一五”期,扬州市确立了“一港三区”的发展战略,对三个港区实行功能区分、资源整合。六圩港区以经营集装箱为主,江都港区以经营件杂货和散货为主,仪征港区以经营液体化工产品为主。2007年初,仪征港区在原有发展基础上,开始新建4万吨级、5000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各一座;今年六圩港区5号多用途万吨级泊位建设项目已上报交通运输部审批;江都港区多座万吨级泊位建设项目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可望尽早开工建设。至此,扬州港“一港三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
截至目前,扬州港共拥有100吨级以上泊位31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5个,年吞吐能力8205万吨。2007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54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6.5万标箱。目前扬州的集装箱和木材两大货种的货量以年递增20%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扬州港长期合作的主要客户有100多家,现有港口中转物资达50多种,形成了材、矿、料三大拳头货种和集装箱板块货源。
构建港口综合大交通格局
“今后5年,扬州将更加注重交通发展的区域衔接和协调、城乡衔接和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协调,确保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紧密对接长三角和宁镇扬都市圈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节点。”扬州市港口管理局副局长周林说。
2007年,扬州市在江苏省地级市中率先启动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扬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拉开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新一轮交通的大发展,基本形成“布局协调、衔接顺畅、能力充分、绿色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港口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形成一个“江河海直达,公铁水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格局。
根据规划,扬州构建“江河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港口群,围绕建设亿吨大港目标,完善“一港三区”功能布局和内河港口规划,加快港口主枢纽建设,以国家一类开放港口扬州港六圩港区为龙头,江都港区、仪征港区为两翼,建设“一港三区”长江港口群,沿江新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新增吞吐能力3400万吨和90万标箱;内河新建500吨级以上泊位22个,新增吞吐能力1600万吨。
凭借京杭运河、长江两条黄金水道纵横全境,扬州市全面提升航道的运输能力,形成“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两纵”即京杭运河和三横河、三阳河;“五横”即盐宝线、高东线、盐邵线、通扬运河、长江干线。其中,省级干线航道326公里,市级干线航道208公里。今后5年计划完成投资23亿元,比前5年增长328%。
同时,扬州港还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南依扬州港,建成长江港口物流园区;北靠宁启铁路,建成铁公水联运中心,依托铁路、高速公路、长江和京杭运河的延伸连接,扬州港的经济腹地将扩展至山东等长江以北一线,扬州将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城市和物流枢纽城市,承接、传递长三角经济辐射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扬州港发展战略目标,到2012年将突破亿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100万标箱。
扬州港4号泊位配备45T集装箱装卸桥3台,堆场面积近17万平方米,先进装备为港口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扬州港跻身江苏省物流企业50强。形成了港口、铁路装卸运输、仓储、配送等鲜明的专业物流特色。图为扬港货车运输奥运火炬传递设施。
扬州港崭新的客运码头每年迎接数以万计到扬州旅游的四海宾朋。
高邮港依托扬州港物流联动的资源优势,开创了扬州长江港带动内河港发展的新模式。图为高邮港新姿。 |
|
|